对于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而言,今年3月的主题堪称双重奏的“春之声”。
全国两会落幕不久,潘刚随即应邀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经济峰会“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议题发言,与政界要员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、跨国公司实业同仁和提问代表在现场交流互动。
虽然未能分身参加另一场题为“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”的分组会,但他已从论坛和政府的“用心”中感受到了融融暖意。
据悉,自2000年创立以来,中国政府就对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拥有全部的议程设置权,这使其自然成为中国构建自身发展话语体系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节点,政府每年也藉此获取大量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反馈和建议,本论坛受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。
高层论坛叠加利好 实业再闻春之声
钓鱼台国宾馆的春天,气温似乎比别处显得更暖一些。
3月18-20日,在受邀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陪同总理会见外方正式代表期间,他接连听到了诸多 “好消息”:
先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“报佳音”:解决实体经济的结构性供需失衡这一重大矛盾,更多要用市场化、法治化的手段,要用改革的办法。他的好消息还包括委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文秀代为发声,“今年既要加大减税的力度,更要加强降费的力度,让企业轻装上阵,休养生息。”
这个好消息也在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那里得到了更详细的印证。
“要加大减税降费特别是涉企收费清理的力度,降低要素成本和各类交易成本,特别是制度性的交易成本,使实体经济焕发新的活力、形成新的优势。”在他的长篇演讲中,除了与乳业息息相关的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之外,潘刚还“读”到了更多的深远利好:
要遵循市场规律,完善市场机制,加快形成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;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,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,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;要以清单管理来推动简政放权,全面建立公平、竞争审查制度;要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,促进要素更多向生产力高的行业和企业集中……
这些“安排部署”,让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潘刚有了“春天般的获得感”。
综合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央视新闻联播等媒体报道显示,潘刚曾在两会期间建言,要想解决农企小、散、弱以致品质提升难度大、缺乏国际竞争力等深层问题,建议国家鼎力扶持龙头企业,带动上游提升农产品品质,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。
与此同时,他又把脉实体经济三大痛点:基于缺乏鼓励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、知识产权保护乏力等等原因,导致研发投入不足,创新能力低下;综合成本持续上升,融资成本居高,非税负担沉重;除此之外,资本冲击实业现象频频发生。
“作为市场经营主体,实体企业本身应该先在创新、品质、成本管理等多方面练好内功。”他同时也期待,“政府能够从顶层制度设计、产业政策引导、法治营商的环境建造上打好组合拳,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战略支持体系。”
这些观点随即引发了诸多媒体纷纷追踪报道,其中《虚实经济良性互动:潘刚献策“补气去火”》、《企业家法学家发声共振:产权保护亟待升级》、《证券法修改:AB股权结构能否入“法眼”》更是被众多网站海量转载。更有甚者,截至3月20日8时,潘刚的一篇署名文章《防止资本大鳄冲击实体经济》,仅在新华社客户端的浏览量就已超过556万次。
但这并未给身处振兴实体阵地前沿的潘刚带来欣喜。
“这只是表明这些建议恰好反映了实业界和农业龙头的心声,而且这心声还是比较沉重的。”在他看来,真正让他感受到“春天近了”的,不仅是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传递了有关上述“心声”的积极回音,还包括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的“仗义直言”:修改证券法,防止恶意收购,探讨建立AB股制度,或在公司章程中允许设立反收购条款……
4月证券法修改二读在望,虽然“AB股权结构”本次未必能被写入,但在潘刚的耳中,“春天”的脚步渐已可闻。
合力化蛹成蝶 企业家精神砥砺闯关
春天,还是化蛹成蝶的季节。
振兴实体经济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几多难?正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, “这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转型升级过程,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,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。要勇往直前,坚决闯过这个关口。”
那么,谁来催化?谁来闯关?
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,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提供了答案的关键词:“各方协同,增强合力”。在他的演讲中,政府“有形之手”与市场“无形之手”协同相握,而在“市场主体”中,他直言需要“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,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”。
潘刚在论坛期间也坦称,“带领企业推进创新驱动、比肩国际来提品质,这条闯关之路并不容易。”
“特别是在资本脱实向虚、实业弃实向虚的风潮之下,实业企业家要有坚守到底的精神。”他并不讳言,做实业本身是很艰苦、甚至是孤独的,“这几年市场下行的压力比较大,企业竞争也非常激烈,让这种艰苦和孤独感成倍增长。”但他同时表示,健康的实体经济是国家强盛的压舱石,所以实业企业家必须要吃得了苦、守得住孤独,要有“板凳坐得十年冷”的坚守精神,这样中国的实体经济才有繁盛的未来。
“虽然当前逆全球化现象时有发生,但全球化已势不可挡。”潘刚对于高层论坛另一议题“拯救全球化”也深有感触。在他看来,哪怕是一家产品从未走出国门的企业,在国内市场上也要面临与跨国企业的竞争,企业家必须要具备全球视野,才能果敢迎接挑战、敏锐把握机遇。
“放眼全球、基于匠心的创新精神应该成为企业家的标配。”他认为,振兴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在于品质和创新,与此相应,企业家就必须备创新精神,同时也要追求卓越品质,就像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先生那样,对品质和创新近乎“偏执”的追求,才能带领企业不断的前进。
同时受邀出席高层论坛的苹果公司现任掌门蒂姆·库克,与潘刚一样追念这位在全球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公司创始人。据他透露,苹果新总部下个月就要启用,其中有一个剧院正是以史蒂夫·乔布斯命名。
然而,潘刚更关心的是,“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?中国怎样才能培育出像乔布斯式的能够推进产业变革的优秀企业家?”
这些思考被媒体称之为“潘刚之问”,在各界迅速激起千层浪,不仅成为媒体竞相追踪的热点,还一度跻身新浪微博热点话题榜单,阅读量高达1.2亿人次。
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主席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也同样关注企业家这个群体。他在会前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我们要相信企业家的独特作用,只要有稳定的预期和良好发展环境,他们总能在逆境中找到机会。”
然而,与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大业的需求相比,同时具备坚守精神、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的企业家仍然为数不多。为此潘刚建议,国家需要尽力提供能够培养出优秀企业家的“土壤”,比如建立扶持青年企业家创业的人才培养机制,出台财税激励、保护知识产权等系列配套政策措施,也要积极营造鼓励尝试、宽容失败等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。
“优秀的经济政策会鼓励企业创新,鼓励更多来自个人的创新。创新是会有人承担风险的,但失败的人仍然希望得到激励和支持,需要全社会的宽容和理解。”在高层论坛上,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·费尔普斯教授的观点异曲同工。让他慨叹的是,近些年来,美国消费类产品生产企业已出现创新减速趋势。
与此同时,“中国同行”的企业家们却早已在全球创新之路上创砥前行。譬如潘刚,早在多年前已布局推进“全链创新”和“全球织网”双轮驱动战略。据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16年度“全球乳业20强”名单显示,伊利排名跃升至全球乳业8强,持续稳居亚洲乳业第一。而在潘刚的视野中,“全球第五”的位置已等候在不远的正前方,实现“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提供者”这一愿景,伊利已经在路上。
面对全球“不确定性增强”与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“进入攻坚期”的双重挑战,“路难行”可想而知。
但对于以“产业报国实业兴邦”为己任的中国企业家群体而言,以匠心向下扎根,以创新向上结果,不断优化升级全球视野,“化蛹成蝶”之日并非遥不可及。